战后越南的伤痛:一夫多妻政策下的女性命运
1976年,越南河内的一条狭窄街道上,18岁的阮氏梅低着头快步走过一幅征兵宣传画。她的怀里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婴儿,背上还绑着一个两岁的孩子,瘦弱的身体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微微佝偻。而在不远处的街角茶馆里,她的丈夫正悠闲地抽着水烟,烟雾缭绕中,他的脸上看不到一丝忧虑——毕竟,阮氏梅只是他的第三位妻子。
一年前,持续了二十年的越南战争终于结束,但胜利的喜悦很快被残酷的现实冲散。180多万人在战争中丧生,整个国家几乎失去了整整一代青壮年男性,男女比例严重失衡。街道上,随处可见失去丈夫的寡妇带着孩子沿街乞讨,农田荒芜,工厂停工,整个国家仿佛被抽干了生机。
面对这样的困境,越南政府做出了一个极具争议的决定:废除一夫一妻制,允许男性娶多位妻子,以迅速恢复人口。这一政策如同一剂猛药,却让越南女性从此背负了更沉重的枷锁。
展开剩余67%“国家给我的福利”:一夫多妻下的荒诞现实
政策推行后,越南农村出现了令人心酸的景象。在广治省的一个小村庄里,42岁的退伍老兵黎文雄拥有四位妻子。他的大妻子每天在纺织厂工作12个小时,二妻子带着五个孩子耕种稻田,三妻子刚生下双胞胎,就不得不赶去集市卖菜补贴家用。而最年轻的四妻子年仅17岁,挺着孕肚,还要跪在地上为他捶腿。黎文雄叼着烟,得意地对邻居炫耀:“这都是国家给我的福利。”
生育成了越南女性无法逃避的使命。政府甚至推出了“英雄母亲”计划,鼓励女性多生多育——生育超过10个孩子的女性,可以领取终身津贴。在胡志明市郊,一位名叫范氏香的妇女已经生了23个孩子,她的子宫严重脱垂,却仍在为“生满30个孩子换水泥房”的目标苦苦挣扎。当外国记者问她为何不停下时,她只是低声回答:“生够了,才能有房子住。”
被扭曲的社会:男性成了稀缺资源
由于男性数量锐减,他们成了被争抢的“稀缺资源”。在湄公河三角洲,适婚男女比例甚至达到了惊人的1:7。许多男性不再工作,而是游手好闲地混日子。他们让妻子们抓阄决定谁去码头扛货、谁在家照顾老人孩子,自己则聚在一起赌博、喝酒,挥霍妻子们辛苦赚来的血汗钱。
“我每天要装200袋水泥,才能勉强养活全家。”27岁的陈氏垂掀起衣角,露出腰间的固定支架,她的声音里满是疲惫,“可他却用我的钱,娶了第四房妻子。”这样的故事,在当时的越南比比皆是。
政策的废除,伤痕却未愈合
2000年,当越南人口突破8000万时,政府终于废除了这项政策。但伤害已经造成,社会结构早已被扭曲的价值观改变。201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,65%的越南家庭仍由女性承担全部经济负担,而在奠边省,40%的男性承认自己“从未工作过”。
如今,越南的街头高楼林立,战争的痕迹已被繁华取代。但仔细观察,仍能看到那些匆匆走过的女性上班族——她们的手因常年劳作而变形,她们的腰因生育过多而无法挺直。咖啡馆里,男人们高谈阔论,却习惯性地等待妻子来结账。
当金兰湾再次迎来外国游客时,越南姑娘们手捧鲜花,笑容灿烂。只有战争纪念馆里那些泛黄的“英雄母亲”奖状,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被国家政策买走的青春,和那些永远无法直起的腰杆。
发布于:天津市